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王亮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路线图”;全省14个市州无严重污染天数,4城地表水质量跻身全国前30榜单,洞庭湖总磷浓度持续下降,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6月21日,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22湖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2年,湖南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定、稳中向好,三湘大地蓝天白云常见,绿水青山常伴。
(资料图片)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6月20日傍晚,长沙市雨花区城市公园溪悦荟人气爆棚,前来散步的居民络绎不绝。流经公园的圭塘河,清澈见底,吸引众多小朋友驻足嬉戏。
《公报》显示,2022年,我省连续第六年发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力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环境质量总体稳定。2022年,全省14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6%,无严重污染天数;PM2.5和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34微克/立方米和48微克/立方米,相比上年分别下降2.9%、4%。
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全省147个国家地表水评价考核断面、534个省级地表水评价考核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分别达到98.6%、97.4%,均比上年有提升。长江干流湖南段和“湘资沅澧”四水干流评价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洞庭湖湖区总磷平均浓度下降为0.06毫克/升。
城市声环境稳定可控。全省城市功能区环境噪声昼间点次达标率、夜间点次达标率,相比上年均有提升;城市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处于昼间一级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22年底,全省县以上城市(含县城)已建成169座县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省各市州共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97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31座;共建成14个医疗废物收集中心,配套建成14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发布湖南省《工业废水锰污染物排放标准》,健全地方法规标准;用好污染源自动监控、电力监控、无人机巡查等方法手段,实施“不打扰”监管;推进“生态环境+电力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二期建设,对火电机组、涉铊企业等重要企业开展电量监测监控……
从制度建设到监督执法,再到智慧转型,2022年,我省不断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尤其是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及监测能力建设上,成效显著。
在持续完善城市、城镇的空气质量监测点和国家、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外,布设噪声点位2654个、辐射环境点位60个、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161个、地下水点位293个、水生态点位104个,显著拓展了噪声、辐射、土壤、地下水、水生态等各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
全省新增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99个,新建多个大气边界站、大气边界辅助站、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垂直观测站,新增臭氧颗粒物在线解析移动走航监测车、水质应急监测车、无人机等,提升了污染溯源分析及应急监测水平。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优化,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了有力支撑。
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2022年9月,2022年亚太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在长沙举行。会上,亚洲开发银行《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与部署路线图更新报告》发布。
亚太绿色低碳发展高峰论坛由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主办,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亚太地区低碳技术领域的旗帜性活动。
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工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助推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制定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措施。推进产业园区调扩区规划环评,主动服务省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帮扶活动;修订固体(危险)废物审批事项程序规定,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经营许可豁免管理试点。
积极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部署“碳达峰十大行动”,构建了“1+1+N”政策体系;湘潭市成功争取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
持续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对全省拟建、在建、已建的20个“两高”项目进行清单管理;出台《湖南省贯彻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若干措施》,开展“绿色卫士下三湘”等主题活动,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标签: